2008/04/11
【經濟日報╱記者黃俊苔/台北報導】

一般人聽到避險基金可能有兩種極端的想法,一種認為避險基金就是專做避險,所以非常保守。另一種則是聽多了避險基金在市場中殺進殺出,賺了就跑,感覺非常積極。事實上,這兩種想法都不夠正確。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萬檔避險基金,依據各基金的策略定位,包括新興市場投資、股票多空操作、併購套利、可轉債套利等多種投資策略,難以一概而論。不過,與一般人想像不同的是,追求穩健的絕對獲利,才是避險基金中的主流。

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避險基金與傳統資產的相關性低,適合做為分散投資的標的。將避險基金納入投資組合,有助於提升整體報酬率同時降低風險。不論是大額投資人或是法人機構,都有其投資價值。

究竟避險基金與一般人熟知的共同基金有什麼差別?

由於避險基金投資操作的限制較為寬鬆,可以從事融資、融券、期貨或選擇權買賣,並以追求絕對報酬為目的,較不受市場表現影響報酬。而共同基金只能就現有部位做避險,不可放空。

另外,共同基金對大眾銷售,因此對基金本身的規範較為嚴謹;避險基金則是透過私募的方式,反而對投資人身分有較嚴格的限制。不論是個人或是法人,都需要擁有一定的收入或資產,才能夠投資避險基金。就法規而言,一檔私募基金在台灣最多只能有35個投資人(包含自然人與法人),因此最低投資金額至少都在5萬美元以上。

避險基金績效也會直接影響經理人本身的薪酬,甚至會看經理人自己放置多少資產在基金內,做為評估指標,有著經理人與投資人同在一條船上的概念。

從報酬中收取高額費用後,還必須能夠替投資人帶來滿意的報酬,這種高標準與優渥的給薪制度,也為避險基金的操作團隊吸引頂尖人才。甚至有人戲稱某家大型避險基金公司,旗下擁有的工程博士足以跟美國航太總署(NASA)對抗,有能力計算太空梭發射路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