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A5/亞洲金融風暴10周年特別報導10/台灣篇           2007/06/24

【于國欽】
  一九九七年第三季當亞洲各國股匯市先後重挫、民間消費下滑、經濟成長劇降之際,台灣官方卻宣布第三、四季經濟成長率皆逾七%,增幅居亞洲與全球主要國家之冠,台灣在風暴中的亮麗表現,讓舉世刮目相看。
  持續約一年半之久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各國匯率狂貶,繼而股市崩盤,生產停滯,失業攀高,消費衰退,終至民心士氣崩解。當時經濟學家創造了一個新指標,叫金融痛苦指數,以股價跌幅加匯率貶幅的數值衡量一國的慘狀,台灣在這段期間雖被波及,多家企業出現財務危機,而至股市跌破七千點,但金融痛苦指數僅三二.四,不到南韓六八.九的一半,也低於新加坡的四四.四,香港的三二.六。台灣處於這場風暴有如此表現,正可謂雞鳴不已於風雨。
  當年行政院長蕭萬長公開演講時指出:「台灣在金融風暴中受到衝擊最低,股匯市穩定、經濟表現受國際肯定,除了因為經濟基本面良好,外債低、長期出超、金融管理制度健全外,政府應變也相當得宜。」這應屬持平之論。
  力抗風暴 雞鳴不已
  十年前,股匯市穩定、財政無赤字,是讓台灣受創最輕的關鍵。
  前主計長韋伯韜回憶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悠悠地表示,那個年代亞洲各國政府債務沉重,當政府與企業在國內搶錢,企業只好赴海外籌措資金,為減輕債息,企業更經常以短債支應長期投資,但隨著九七年亞洲匯率狂貶,企業債息驟升,遂使得韓、泰生產活動幾近停滯,台灣由於財政仍有盈餘,因此受創最輕。
  但事隔十年,如今台灣財政失衡日益嚴重,政府近年來在選舉考量下該徵的稅不敢徵,不該加碼的福利全加了,各級政府的未償債務餘額已由當年的二兆跳升至五兆,以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定義的債務更已逾六兆,當年讓台灣得以在風暴中創造七%經濟成長的條件,已不復存在,韋伯韜嘆道:「台灣財政的情況已是今非昔比!」
  金管會主委胡勝正也承認台灣這些年金融改革速度太慢了。他說,韓國在金融風暴中大量整併銀行,使得韓國銀行業如今已深具競爭力,台灣的二次金改就是希望效法南韓,以政府的力量加速市場機制的發揮,近年台灣的銀行雖已由五十二家減至三十八家,但仍太慢了。所幸在外銀併購風潮下,已形成同儕競爭壓力,銀行體質已較前改善。雖然金改不盡理想,但胡勝正還是有信心的表示:「若亞洲金融風暴重來一次,我相信台灣有能力渡過。」
  台韓金改 成效迥異
  十年改造,南韓金融體系脫胎換骨,台灣腳步卻是慢半拍。
  韋伯韜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洛桑競爭力報告細部資料分析,台灣金融機構透明度在六十個評比國家中居第四十六,另有關外資取得國內企業控制權的限制,台灣今年的排名更是倒數第六,檢視台灣的金融及財政狀況,只有用「觸目驚心」四個字可以形容。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管中閔也表示,韓國在金融風暴中像生了一場大病,但在IMF奧援、舉國痛定思痛,服藥改造後,韓國金融體系已脫胎換骨,透過銀行的整併,整體的競爭力正快速提升。反觀台灣十年來體質沒有太大改變,近年來推動的金融改革,成效也極為有限。
  更重要的是,二千年政黨輪替後,當舉世正以中國為世界工廠進行全球生產佈局之際,綠色政權依舊把全球化議題窄化為兩岸議題,強加管制,終致今天不僅是金融競爭力日趨下滑,從生產、服務直到外貿整個實質經濟表現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台灣不僅在大陸市場占有率為南韓所超越,人均所得也由當年贏南韓五千美元至今日落後二千美元;韓元十年間升值八成,看起來似乎不利出口,但近五年平均出口年成長一七%,全球排名升至第十一,已遙遙領先台灣的第十六名。
  時移勢易 龍困淺灘
  十年後,出口動能在四小龍裡敬陪末座,連菲律賓都贏不了。
  管中閔說:「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十年,世界各國都在變,只有台灣沒變。」因此實質經濟的表現逐漸為他國超越,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管中閔說,面對全球化,政府的政策應該讓台灣成為台商全球生產配置的「選項」,但政府卻沿用七○年代的思維,非要讓台灣成為企業的「唯一選項」不可,強迫企業在兩岸做零與一的抉擇,最後企業只好選擇大陸
  不只台商逐漸不把台灣當成佈局的選項,中研院院士于宗先也說:「如今連美商、歐商也逐漸離開台灣了。」顯現在總體經濟上就是企業投資的熱情消退了,民眾薪資成長停滯了,于宗先表示,亞洲金融風暴時台灣民間消費還有六%的高成長,但今天民間消費不到二%,民間投資近三年平均年增率僅一.二%,這樣的投資動能如何推動台灣的經濟成長?
  于宗先表示,台灣目前出口動能非僅在四小龍裡敬陪末座,連菲律賓的出口成長都贏過台灣了,看看今天亞洲情勢,台灣處境比亞洲金融風暴時,更令人憂心。
  台灣由當年亞洲經濟的模範生,而至今日成為亞洲經濟的留級生,由鶴立雞群而至虎落平陽,十年間的變化,實在諷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