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劉凱平】

2008.02.18 02:55 am
 


高先生是接近退休年齡的公務人員,太太主持家務。隨著退休時間接近,高先生本來還挺開心的準備與太太共度黃金歲月,最近心中卻沒有輕鬆的感覺,反而焦慮感愈來愈強。高先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是懷疑自己的財富是否足夠支應退休之後想做的事以及生活品質。

投資保守 收益不佳


高先生有子女各一,都已到婚嫁年紀,在他的觀念裡,孩子成家,做父母行有餘力就該餽贈一筆財產,好降低年輕人建立小家庭初期階段的經濟負擔。但是隨著自己退休在即,他才警覺到如果依照先前想法將部分財富贈與子女的話,會讓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大幅降低。更不利的是,高先生生性保守,多年來的理財幾乎都以購買儲蓄型保險或年金保險等保本、低收益的金融工具為主。


最近高先生在理財規劃顧問協助下,初步估算後,證實自己日後可領退休金及各種保單給付的總額,不足以應付夫妻倆人計畫的退休生活水平及老年醫療照護費用需求,更別提長期通貨膨脹可能對購買力造成的侵蝕了。


高先生經過幾次理財規劃顧問的專業諮詢後,決定了取消餽贈子女的錢財、退休後縮衣節食及降低生活水平等步驟,以便將退休後的花費控制在可負擔的範圍內。想到自己忙碌一生臨老退休,才警覺到必須犧牲生活品質,高先生不禁感慨良多。


絕大多數人理財時,都不是從自身的需求出發,思考自己該有多少錢才夠?該用多少投資報酬率來積累財富?比較常見的理財方式是憑著自己的感覺來決定是否該儲蓄以及該存多少錢。


同樣的,在面對不確定的投資風險時會隨個人偏好,選擇所謂的「保守」或是「積極」性的投資理財,完全談不上規劃。


被動等待 為時已晚


因為這種「隨興式理財」來支應人生短中長期生活需要的作法,僥倖成功機率奇低,所以能實現快樂無憂人生的機會也就無異於是緣木求魚。


隨興式理財就是被動的等待理財結果,臨老才知道有多少錢能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發現情況不妙時,只能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來形容自身的感受,此時再重視理財規劃,雖然可能猶未晚矣,但就像高先生一樣,犧牲一些生活品質已經是在所難免。


事實上,我們想要擁有什麼品質的生活、需要儲蓄多少金額、需要多少投資報酬率以及如何達到目標投資報酬率,通通都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來估算並且假以時間去實現的。


成功的理財應該是及早認識理財規劃的重要,趁早開始藉助科學又穩健的理財規劃過程,在個人生活需求及財富規模之間取得平衡,在長期年均目標報酬率前提下,以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下進行長期投資理財,積小勝為大勝,安享後半生的黃金歲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