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冒險投資人的賭注
|
銀行業「退休安養信託」扮演起老人「財產保障」重要角色。銀行說,隨著台灣人愈來愈老,申請承做退休安養信託的老人愈來愈多,年紀也愈來愈大,目前已有許多逾90歲才承做的個案,若百歲人瑞有興趣,銀行也歡迎。
專欄/冒險投資人的賭注
|
天王觀點/美拚新功課 市場恐地震
|
MORNINGSTAR基金市場月評(11/1至11/28)
|
今天看到一篇報導65%台北年輕人因買房不敢生,這是未來的社會現象,如果推回50年前的農業社會,幾乎每個家庭都一窩小孩,當時的收入大概也只有微薄的農業收入,何況要養這麼多孩子,說穿了如果現今的年輕人要把買房當成是不生小孩的藉口,個人覺得是一種託辭,一開始買不起房可以用租的方式,至於小孩何時出生可以考量收支,我想一定會有結餘出現,至於結餘要能夠有多少,應該有賴年輕人自己去規劃。我舉個例子好了,目前的年輕人很多花費都花在娛樂方面,像智慧型手機,很多國中小的學生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光每個月與手機花費就都上千,你能想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節省這方面的支出嗎?這只是其中的一項支出。
其實很多人沒存到錢這才是重點,要如何存到錢,用什麼方法,個人覺得有個簡單的方式不訪參考。今天姑且有多少收入,只要想存到一筆資金的,最好事先想自己每個月想存多少錢,3千、5千、1萬、1.5萬,把每個月想存的數字先設定好,然後再用收入減去存錢,剩下的就是你每個月所能支配的,比如每月存8千,收入2.5萬,那剩下就有1.7萬可以支配,你再用這1.7萬去規劃整個月的支配,其中就會有一些本該多支出而可以節省下來的,像有可能把手機上網費用就省下來了,如此一來,經過1、2、10年下來,有可能你才35歲,可是本金至少有96萬元,如果中間還能運用的當,有可能變更多,將來買個窩應該有機會不是嗎?
筆者從事金融工作將近16年的時間,大部分的時間以證券投資為主,每天在號子裡看盡投資人追高殺低,90%的散戶都以失敗做為下場,只有很少數的投資人享有甜美的果實,原因不外乎投資人追逐太短的獲利,往往因求取不成短線獲利,變成長期投資,而所謂長期投資便是高檔套牢,導致最後失敗收場,另外一個原因在於資金,大家都知道錢多的操作模式,散戶的資金很分散,無法集中,不像法人外資一般可以集合眾人的資金,全權委託專業金理人來操作,且法人之間也會互相切磋,當然散戶長期下來無法與法人相抗衡。
2007年發現了何不每個月存一點錢給法人來操作,我們不像政府機構,一次可以拿幾十億給法人來操作,最簡單的方法及透過超市法則,什麼是超市法則,就是把所以好的基金全部集合起來,放置在同一平面讓我們自己來配置,就像我們今天到超市裡買東西一樣,每天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去購買想吃的東西,這樣一來就不用跑一家店面去購買,所有該有的東西都在這裡,真的是方便許多。6年來也累積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退休與教育基金,或許再過6年這筆基金可以累積更多。
渣打銀行業務經理蘇麗方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行員做起,但從十二年前才積極理財、投資自己。如今,她不但坐擁一千六百萬元的房產,加計基金、外幣等投資,至少超過五百萬元,淨資產逾千萬元。懂得向高資產客戶學習的她,不僅賺到了財富,也賺到了幸福人生。
當了理專多年,服務過許多高資產客戶,蘇麗方認為「有錢人」給她最大的啟發是:不貪心地追求資產穩定的成長。「他們大多把每年報酬率設在四%至六%,超過目標『多賺』的錢,才會大膽投資!」「如果沒達到目標,就換到我慘了,因為他們往往會毫不留情面地把資金抽走。」
受到有錢客戶的薰陶,蘇麗方則是用「基金錢滾錢」的方式,加速累積投資與置產的資本。在二○○○年至○七年,蘇麗方的投資火力集中在股票型基金,並以「單筆波段操作搭配定期定額」的操作策略。即使遇到金融海嘯,平均每年的報酬率都有逾一五%,○七年還曾有逾四成的好成績。
置產遇貴人 買房一年漲一倍
在單筆基金投資上,她會嚴守停損點設在一○%;至於定期定額的投資,一旦選定看好的市場,則採「停利不停損」的策略,尤其大跌一○%時,還會加碼扣款;至於停利點則設在三成左右,然後再以停利後重新定期定額布局。包括貝萊德世礦、富蘭克林高科技基金,都是她波段操作獲利頗豐的標的,定期定額標的則以富蘭克林亞洲基金,讓她累積的財富最豐。
不過,隨著金融海嘯全球股市從低點反彈後,○九年開始,蘇麗方的投資風險意識也跟著增高,索性把大多數資金轉進年投報率八%以上的複合債、高收益債等穩健投資;並用配息的利得,來貼補○九年購屋每月所須支付的房貸,以及相對積極的投資標的。
至於置產,蘇麗方很慶幸自己遇到許多「貴人」。她笑說,服務有錢的客戶這麼多年下來,她發現這些高資產的客戶都很喜歡買房地產,所以在陪客戶去看房子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她置產的觀念。
「我以前從來不會想要買房子,覺得買基金波段操作很好賺,行情好時,有時兩周就有一成五的報酬率,變現性又高。但很多客戶卻覺得擁有穩健的資產很重要,一直勸我要買房,後來果然真的大賺。」○九年在永豐銀行桃園分行工作的蘇麗方,在林口買下每坪十五萬元,總價約七五○萬元的房子;才一年多,房價就漲了一倍多,目前市價至少有一千六百萬元。
家境不太好的蘇麗方,從小就有很強的賺錢欲望,家裡開設文具店,店內從幫人刻印章到賣花的生意都做。
「我爸媽對於金錢管理的觀念不太好,所以做生意很難賺到錢!」這讓身為長女、從小就要幫忙顧店的蘇麗方,相較於身為跆拳道國手的妹妹蘇麗文,對金錢產生更大的不安全感。而父親也總是催促她畢業後趕快去工作,幫忙分擔家計。
一九九六年從台北商專(現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蘇麗方,考進了台北國際商銀(現為永豐銀行),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銀行櫃台職員做起。「但當時父母做生意需要用車,所以我一有工作就幫他們買了車;每月車貸一萬九千元,花好幾年才還清!」蘇麗方苦笑說,這件事讓她學到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實在不該一工作就買車,或有過高消費性貸款!
在蘇麗方還清了車貸後,她在職涯與理財觀有了更上一層樓的視野。
蘇麗方回憶,在那個銀行等同於「金飯碗」的年代,「安穩領薪、做好分內工作就好」是當時銀行櫃台工作氛圍;但個性活潑、對工作又充滿熱情的她,卻總是肯多花時間服務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