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7.10.30

【薛翔之】



     中國大陸利用龐大的外匯儲備,成立兩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台灣被列入可能的投資範圍;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陸續在國際間,展開參股併購金融機構的計畫,也讓台灣切割關係的難度大增。密切關注、研擬對策,是政府目前對這類問題的唯一說法;怎麼做?卻始終拿不出答案來。


     心態上,政府希望做到「超完美切割」,不要讓大陸透過灑錢的方式,把台灣牢牢綁住,可是坦白說,這是個大難題。


     話說回來,台灣有必要自我設限嗎?標旗銀行與渣打銀行,一旦真的被中資併購,我們敢因此要求對方撤出台灣嗎?辦不到,所以又給了個「下不為例」的含糊說法。


     更進一步想,中國厚實的經濟實力,使得他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應是個自然的發展,而非「整台灣」。當世貿組織的運作模式已廣為世界各國接受時,可能全世界只有台灣,完全從政治的角度去解讀這些投資行為。


     最後一個問題是:與中國的經濟行為清楚切割,是否真的有利於台灣?答案可能恰好相反。大陸觀光客來台、大陸投資客來台、中資企業在台灣落地生根,難道對台灣沒有帶來的經濟效益與保護作用嗎?一再以負面的角度去解讀,只會陷入庸人自擾的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