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球投資人對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站上14021點歷史高點而歡欣鼓舞,才不過10天的光景,美股就接連爆跌,次級房貸市場的風暴讓全球金融市場隨之動盪,令人膽顫心驚。

投資人忽上忽下的心情,雖不愉快,卻是一堂寶貴的課。不妨趁此檢視:「我真的做了對的投資決定嗎?最終一定可以達到原先設定的投資目標嗎?」答案是:「並不一定。」許多看似聰明、負責任的人,所做出的投資決策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還可能因為錯誤的行為影響了理財目標。

理財要成功,與投資行為脫不了關係。一般投資人雖然自認了解投資,但投資行為學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在做與金錢相關的決定時,常會因為情緒的影響,不一定會做出最理性的決定。

過度關心市場有反效果

就像是此次在次級房貸風暴中,媒體上隨處可得的訊息解讀,使得密切關注事件發展的投資人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一時之間難以排解。

愈多的資訊照理說對投資決策愈有利,但是,資訊雖然是力量,過多的資訊對投資績效卻不一定是正面影響。過度關心投資,很容易受到風吹草動的影響。一旦某個市場或股票上漲,就會假設漲勢會持續;反之,如果下跌,也會假設未來會跌跌不休。如此一來,投資人往往會受不了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將原先設定的投資目標拋諸腦後。





非理性判斷不利投資目標

投資人之所以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是因為一般人喜歡追求穩定,不喜歡損失。研究顯示,虧損所帶來的痛楚遠高於獲利所帶來的樂趣感覺,為了避免虧損之痛,使得投資人寧願追求穩健報酬。

舉例來說,投資人有A與B的投資選擇。如果選A,投資人有80%的機率可以獲利4000元、與20%的零獲利機率。如果選B,投資人可以有100%的機率可以獲利3000元;選A的期望值為3200元(4000元*80%),比B的3000元高(3000元*100%)。儘管B的期望值比A高,實驗中卻有80%的人願意選擇獲利期望值較低的B。(圖一)





這顯示,即使是最終的獲利成果會比較高,投資人因為追求穩定,並不一定會做出最適當的投資決策。

如果假設投資人各有一個虧損的機會。選A的投資人有80%的機率損失4000元,選B的人有100%的機率損失3000元;儘管A的虧損期望值為 3200元,B的虧損期望值為3000元,卻有92%的人因為A有20%的機率不會虧損而選擇A,只有8%的人會選擇B。(圖二)



這表示,投資人對虧損的恐懼大過於對獲利的喜悅,他們寧願睹睹看會不會有不虧損的機會。在實驗上的測量更顯示,恐懼與喜悅感覺的比率是2:1,顯示人們至少要賺2元,才能克服虧損1元的恐懼。(圖三)





這種害怕虧損的心理,使得投資人常常不是太晚進場,就是太晚出場。投資人常會在某項投資上揚之時而猶豫不決,直到「確定」上揚時才匆促進場,但卻常已逼近高點,為時已晚。

改善投資行為提升績效

聯博認為,要克服投資行為的弱點,可以從四大方法著手。

第一,做好投資計劃並確實執行:設定好合理的報酬期望目標、做好資產配置,徹底執行。

第二,在各種資產關聯性不大的資產做好配置:就如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不同的金融市場都會各有表現的機會,做好配置有助於提升整體的投資績效。

第三,學習逢低找買點的機會:一旦設好資產配置策略,聰明的投資者會把績效表現較不好的資產類別視為加碼的機會,不會一味追逐強勢市場,落實典型「買低、高賣」的投資紀律。

第四,學習以宏觀的角度看投資:與其只注重一部分的投資部位,不如注重整體投資績效,絕對不要讓路上的小坑洞成為投資路途上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