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2007.07.08 

工商社論



    最近數周兩岸三地股市變化相當特殊,引起民眾普遍關注。大陸上海股市稍早突破四千點大關後,近日持續回檔,本周四滬、深兩地股價指數重挫逾五%,主要原因是大陸當局決定發行一.五五兆人民幣特別國債,以吸納市場游資;同時將開放大陸內地合格投資機構(QDII),申請投資海外三十三個已與大陸簽署雙邊監管合作備忘錄的證券市場。這兩項重大政策雖早已宣布,但在正式上路時,仍引起股民高度憂慮。比較特別的是,近日大陸股市回挫,但港、台兩地股市卻持續逆勢上揚,與陸股呈「背道而馳」走勢。本周四港股升至二萬二千五百餘點,再創下歷史新高。而台股也在外資鉅額買超帶動下,突破九千一百點,創下七年新高。


    就短期情況言,大陸股市確實存在泡沬現象,證據包括陸股本益比逾五十倍,居全球股市之冠,且陸股日成交量曾一度突破三千億人民幣,折合約一兆二千億新台幣,是台股成交量的十倍。而大陸股市總市值約為台股的四倍,現今大陸股市周轉率約為台股的二倍以上,而台股周轉率在國際間原屬偏高,因而大陸股市周轉率也冠於全球。另大陸股民開戶數逾一億戶,每日新開戶數達十萬之多,也突破世界紀錄。就此觀點,陸股確實存在相當大投機泡沫。有人戲稱,一億戶股民,人數比大陸共產黨黨員還多的多,大陸走向市場經濟及資本主義,潮流已無可挽回。這對台灣而言是正面的消息。


    現今大陸當局也不樂見房股兩市投機風潮擴大,因此迭次採宏觀調控政策降溫。迄今為止,大陸央行已十度調升存款準備率,緊縮市場信用並引導銀行利率走高。但存準率一升再升,凍結可觀準備金會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對金融機構正常經營不利,因此大陸當局才決定發行一.五五兆人民幣特別國債,一方面吸納市場游資,代替央行執行沖銷操作;另方面仿新加坡國營淡馬鍚公司作法,成立特別機構統籌對海外投資。就台灣一九八○年代後期經驗言,由於幣值長期走升趨勢非常明確,這一特別機構會發生可觀匯兌損失,因其大部分資產是外幣計價,但其負債卻是人民幣計價。除非此一特別機構的海外投資績效卓越。大陸當局其它股市降溫指施還包括提高交易印花稅(類似交易稅),再加上開放合格內資(QDII)赴海外投資,以民間資本外流抵銷貿易順差,減緩外匯存底增加速度及人民幣升值壓力。前述措施台灣在一九八○年代後期都曾採行,事後證明也有一定程度降溫效果。台股在一九九○年初曾創下一萬二千多點歷史紀錄,但泡沫破裂後股價最大跌幅達八成。有人不免擔心大陸股市重蹈當年台股覆轍。


    就我們的觀察,大陸股市就算回檔修正,幅度也不會太大,原因是大陸經濟發展長期看好。由於大陸當局近年經改係從基本面出發,構建各項經濟、金融制度盡力與國際接軌,努力融入全球經貿金融體系,持續拓展對外貿易,發揮比較利益與「後進國利益」,同時加速各項公共建設及國家現代化,期以嶄新面貌迎接明年奧運。也因此全球有識之士多予正面評價。例如未來學家奈思比指出,金磚四國只有中國才是「貨真價實」,其它三國沒得比;投資大師羅傑斯說,最近新興股市漲太多了,他已全部出清,只留下大陸股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指出,大陸在廿一世紀經濟將持續崛起,可能摧毀全球(先進國家)的中產階級,他說大陸經濟崛起之際,「勇者方能致富」。由於長線看好,大陸股市的一時回檔,似不足為慮。由於企業獲利增加,陸股的本益比也會回降。


    近年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港台兩地的經濟與股市亦明顯受惠。兩地對大陸出口持續攀升,創造可觀貿易順差,且港台兩地上市公司的營收與盈餘,來自大陸的比重亦明顯上升,獲利增加使股價相對便宜,外資因而大量買超台港股票,使股價水漲船高。也就是國際資金套利的力量,會使兩岸三地股市本益比拉近。現今台、港兩地本益比已接近廿倍,在歷史上屬中間水準,股價並不便宜,但僅陸股本益比的一半。現今大陸在港上市的H股(國企股),大部分也在滬、深掛牌(即A股),現今H股較A股平均折價約三成。因此台灣投資人買香港H股,兼具投資及套利優點,在現階段也是完全合法的交易。在大陸解除內資管制後,H股也將明顯受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