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 李淑慧、劉秀珍】

2007.06.19 04:04 am
 







靠著大陸的挹注,回歸十年的香港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籌資中心。香港中環金融大樓璀燦的夜景,象徵著香港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但上海等城市也急起直追。
中新社


被英國殖民百年的香港回歸中國政府,今年屆滿十年。13年前,美國財星雜誌報導,香港「回歸將招致死亡」。回歸十年的香港「死」了沒?

走在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德輔道中,一棟棟聳入天際的炫麗辦公大廈讓人看不到天際,街道上擠滿各色人種,一手拿辦公包、一手拿手機談生意,講個不停。辦公大廈一樓盡是LV、香奈兒、古馳等國際名牌店,幾名穿黑色套裝的店員一字排開鞠躬歡送大陸觀光客,大聲喊「多謝光臨」。

沿著香港地鐵從中環坐到銅鑼灣,這裡是香港著名的購物天堂,崇光百貨(SOGO)前的一個街口,幾十秒的紅燈,就匯聚了三、四百名行人,等著過馬路。

擁擠的人潮似為香港帶來無窮的商機,香港看起來一切欣欣向榮。今年最新一期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香港,坦承姊妹雜誌-財星,13年前的報導是看走了眼。報導說,香港回歸不僅沒有招致死亡,反而更顯活力。


看走眼,媒體自承錯誤
97回歸不僅沒有招致死亡,反而比以前更蓬勃發展。


今年港股、香港房地產都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很多受訪者都以「蓬勃」兩字來形容目前香港的狀況。

渣打銀行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說:「今年香港迎向特區政府成立十周年,香港經濟也是在近十年最好的階段。」

十年來,香港接連遭遇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化、SARS等危機,曾經擔任香港銀行公會主席、現任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說,十年的發展歷程很像「過山車」,可以從谷底翻身,重要的關鍵是來自「我們國家」的挹注。

北京政府在香港最慘時,也就是2003年,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開放大陸民眾自由行,接著安排重量級的國營企業陸續赴香港掛牌上市。這些舉措,讓香港吃了大力丸,經濟一步一步站起來並攀向顛峰,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

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港幣5,059億元的歷史紀錄,相當於1997年的兩倍;新股籌資(IPO)受惠於大陸工商銀行156億美元這個全球最大IPO案,打敗了全球集資中心的紐約,躍居全球第二,逼近全球第一的倫敦。

在工商銀行去年12月到香港上市之前,紐約已經感覺到香港強勁的威脅。去年紐約市長彭博在華爾街日報提出警語,2007年香港股市的新股籌資金額恐超越華爾街。沒想到,2006年就已經被香港迎頭趕上。

推升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籌資中心的力量,正是中國大陸。香港證交所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上市企業增加到367家,占香港上市企業的31%。中國大陸企業市值是港幣6.7兆元,占港股的比重更高達50%,都是歷史紀錄。

2006年是港股屢破紀錄,2007年,恆生指數仍繼續往上衝。著眼於股市攀上歷史高點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心態持續帶動資金流入香港,今年初,寶來證券(香港)成立資產管理部門,成為台資第一家跨入此領域的證券商。

依據香港證監會去年7月公布的「基金管理活動調查」,2005年香港基金管理業務合併資產共港幣4.5兆元,較上一年大幅成長25%。在所有非房地產基金管理業務(港幣4.48兆元)中,超過60%的資產,來自海外投資者。


CEPA加持,像吃大力丸
經濟一步步攀向顛峰,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穩固。


寶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黃桂新說,香港是亞洲首要的基金管理中心,稅負低、資金進出自由,吸引大量海外資金利用香港所提供的基金管理平台。但他們更看中的是中國大陸最近推出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將帶來龐大商機。

過去大陸官方限制人民的錢投資國外市場,最近為了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也為將來的開放預作準備,核准18家金融機構總計147億美元的QDII額度,允許投資香港市場,並宣稱將逐步提高到300億美元。

「愈多的錢從大陸市場流出來,對香港市場愈有利,金融機構全都受惠。」黃桂新說。

不願錯過這個發財的大好機會,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早已在香港作好萬全布局。例如,美林證券財富管理部門,原本服務資產100萬元以上客戶,這幾年另外成立團隊,服務2億美元以上富豪。2億美元?有沒有聽錯?美林亞太公司執行總監李玉秋微笑著點頭說:「沒錯,2億美元,我們公司就有好多這種大客戶。」

此外,中國大陸對外資銀行的開放,香港銀行業也成為首波受惠者。匯豐、渣打、東亞等銀行,都已經獲准在中國大陸設立子行。標準普爾大中華區董事曾怡景說,如果把銀行業風險分數從低到高分成1~10,香港是2,台灣是4,大陸是7。「香港銀行業有很好的水平,我看不出來有下滑的風險。」他說。

香港作為國際籌資中心、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屹立不搖。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二、三年前,香港金融局行政總裁任志剛出席泛珠江三角區域金融服務研討會時,就曾提出「邊緣化危機」。

任志剛表示,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起碼要做到「走進去」—為內地提供服務,和「走出去」—成為內地資金走出去的大門這兩個角色,「我們在這方面很留意,也很多工作在做。」

感受到香港邊緣化隱憂的,還有匯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他接受香港信報財經月刊採訪時說,中國政府開始允許資金外流,目前QDII僅能買港股,有朝一日,當內地擴大放寬到全球投資,外資又可以到內地買A股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會被取代?

這種邊緣化的憂慮,籠罩在港府與商界。香港金融觀察家石鏡泉在香港經濟日報專欄提出,「開綠燈、開掣的人,不是港府,而是北京。但如果北京一直不開綠燈,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又如何能保?... 有些事是等不來的,愈等,愈有機會被邊緣化。」


不能停,否則將邊緣化
一味仰賴大陸不長久,須吸引印度東南亞企業來掛牌。


說香港經濟發展仰賴北京鼻息,雖然很多香港人不承認,但這幾年香港的發展的確是如此。

高盛亞洲經濟分析師馮殷諾認為,香港可以作、且一定要加快腳步的,就是要把眼光放到全球。過去幾年金融業都注重在中資企業到香港上市,但未來一定要吸引中資以外的企業,如東南亞、印度企業到香港掛牌。

穆迪信評公司金融分析師華志行說,沒有金融中心不會被取代的,香港銀行業一定要努力找發展機會,去大陸、澳門、台灣,還有全球。

固然,香港的資金自由進出、低稅負環境,以及高效率且廉潔的政府、國際化的會計制度、人才專業及語言能力,這些都是上海遠遠比不上。這十年,香港走過全球競爭的驚濤駭浪,仍穩穩守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下個十年呢?面對邊緣化危機,香港人已開始想出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