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文/莊介博】

2007.06.17 03:30 am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國人的理財方式從長期儲蓄的定存族及追求短期獲利的股票族的兩極化發展逐漸趨向於中間,使服務中間理財族的人才需求增加,而財務顧問應運而生,主要功能為協助客戶分析理財方式,評估財務風險,建議資產配置,並定期做檢視調整,財務顧問應如何善盡職責,協助客戶達到預期的人生財務目標?本版由經濟日報與國際財務顧問師協會共同企劃。

隨著報章雜誌媒體的報導,退休規劃議題延燒火熱,眼前大家最關心的是:「何時可以退休?」,但其實最關鍵點在於普羅大眾的理財自由度是否大過100%?

所謂「財務自由度」=(目前淨資產×投資報酬率)÷目前的年支出。所計算出來的數字,理想的狀況是大於1,也就是說因理財所帶來的資產盡量高於年支出,也就是說萬一沒有工作時,理財的收入將足以彌補日常生活所需的支出。

簡單的來說,理財自由度就是「目前淨資產×投資報酬率」÷目前的年支出;也就是不是靠工作薪資所得而來的資產,而是靠財產投資下去所增加的額度。

〔舉例〕

老王擁有1200萬的資產,投資報酬率10%,若老王以存退休金為前提,他就不適合賣掉部份房地產來投資,而是建議可賣掉部份基金或股票來當退休後的生活費。

因為1200萬的10%投資報酬率是120萬,若老王去年一整年的開銷是100萬,此時老王的理財自由度即為120萬÷100萬=120%((大於1),那麼老王就不用仰賴工作收入,他可靠淨資產的投資報酬就可安穩退休了!

如果如果老王的開銷支出是100萬,而淨資產投資報酬只有80萬時,老王的理財自由度即為80萬÷1000萬=80%(小於1),因為無法維持開銷,此時老王就不能安然退休。

另外,理財成就旅也可以看出民眾是否會理財,首先要先瞭解何謂「理財成就率」:

所謂「理財成就率」=目前的淨資產÷(目前的年儲蓄×工作年數)。

若是「理財成就率」所計算出來的數字理想狀況是大於1,也就是說理財成就是指理財讓資產增加的狀況,倘若是正數則顯示有其成就,倘若是負數即表示理財的方式有待改進,大家不妨自行在家試算,就可得知自己的理財觀是否及格。

註:何謂「淨資產」:目前資產扣掉負債,即為淨資產。

理財 先從家庭財務管理做起

既然理財得宜與否關係到未來退休生活品質,因此一般大眾有必要將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加以記帳,並利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來幫助瞭解家庭資產、負債、淨值和家庭在某一期間內的資金流動情形,以及如何規劃未來中長期某一期間內,家庭的財務需求、儲蓄基金、投資基金、教育基金及退休基金等有關的理財方案。

家庭的財務管理應該也要仿效企業的管理方式,管理時應有其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有關的政策、預算和一套短、中、長期規劃的策略規劃。透過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就能清楚的知道如何量入為出,同時知道家裡的資產流動性情況,以及可變動的支出項目等。如此,家庭的財務管理才能循序漸進的達成預期的目標。

家庭財務管理 比擬企業管理模式

因此,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均可像企業一樣,可以列出一張資產負債表.家中的房子、車子與現金屬於資產的類別,各項貸款均屬於負債的部分,家庭的淨資產就相當於報表上的股東權益。

舉例來說,王大明有房子一棟,市價為1000萬元,銀行貸款為800元,則王大明的淨資產就為200萬元.在報表的編製過程中,要注意,資產負債表的左右兩邊一定是平衡的,倘若有不平衡的現象一定是項目編製不對所造成的結果。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無法再擔負起責任時,則該張資產負債表將出現大幅的縮水.以上面王大明的例子來說,當王大明發生意外,而家中的經濟無法再負擔負債時,此時王大明的家人必須賣出房子以償還債務,因此資產的項目就等於股東權益項目的200萬。

倘若王大明投保保額1000萬元、繳費期間20年的投資型保單,需繳的保費為350萬,此時王大明的資產負債表上多了潛在資產1000萬元、應付未付保費為350萬元,潛在淨資產為650萬元。

很不幸的,王大明在投保不久後即發生意外,此時王大明的家人將得到1,000萬元的理賠金,但也不無需再繳交任何保險費用.王大明的家人將1,000萬元的理賠金用來還清800萬元的貸款後,剩下200萬元的現金.此時,王大明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中,家庭淨資產為1,200萬。此時,王大明的資產不僅沒有縮水,反而增加200萬元的資產。

倘若王大明是在繳費一段時間後發生意外,此時王大明的家人將得到1,000萬元的理賠金時,亦無須再繳交150萬元的應繳未繳保費。此段期間,由於王大明並沒有還清任何貸款,因此在王大明發生意外後,王大明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中,家庭淨資產為1,200萬。此時,王大明的資產同樣沒有縮水,反而增加200萬元的資產。

同樣的方式,也可應用在專業人士身上,一位還可工作20年的醫生每年淨收入200萬,目前醫生的賺錢能力等於現金價值為4,000萬,則表示該醫生目前的資產相當於4,000萬元,則保險的額度也應該買足4,000萬以保障醫生的賺錢能力。

注重家庭風險管理 累積資產

為了把家庭變成真正的避風港,需要進行家庭風險管理,家庭的風險包含家庭成員每個人之人身風險、健康風險、工作風險、旅遊風險、財物風險、收入風險、住家風險、產物風險等。由於風險的產生均會影響到原本的財務計畫,因此必須事先找尋風險來源,同時找尋相對等的風險處理方式,如此才不會讓意外出現的風險影響到原本的財務規劃目標。

一般來說,家庭的風險管理還是應該以保險和銀行存款為主要工具。先罩上一層安全網,再來進行其他的投資目標規劃,隨著人生階段而調整風險管理工具的內容。

資產累積的速度變慢,要看以下指標,例如從相對收支率去看:

所謂相對收支率=【(家庭年可支配所得÷台灣區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家庭年支出÷台灣區家庭平均年支出)】

所計算出來的數字,理想狀況是大於1,也就是說盡量要讓家庭的可支配所得高於台灣一般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家庭的年支出要低於台灣一般家庭的年支出。

理財不分年齡

理財是不分年齡層,從七歲到七十歲,隨時都可以開始理財生涯規劃,理財不必高收入,月薪不到兩萬元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財規劃。只要依據不同的年齡層,規劃不同的理財計畫,實際投入理財生涯規劃,讓自己的未來能同時擁有滿足與財富。

所謂的理財收入是指房租、利息與投資等利用金錢所衍生的收入,對於退休族來說,這一部分可能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退休族就必須善加分配理財收入,讓理財儲蓄有機會成為正數。而社會新鮮人則需逐漸提高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退休時才能有大量的理財收入以因應生活所需。

以理財儲蓄來說,在購屋、投資與繳房貸之初期,理財收入大多為負數,不過應盡量在退休前逐漸將理財儲蓄轉為正數,如此退休後才有真正的理財淨收入。

以理財支出來說,舉凡房貸、保險保費等均為理財支出的一部分,建議理財所需要的支出應控制在退休前繳完,讓退休後的支出只有生活支出,不用再擔心其他的支出問題,如此才能說是真正的理財成功。

人生的理財規劃倘從出社會有第一份工作開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時期來規劃:首先要有儲蓄的觀念,不可做個每月花光光的月光族,因此如何做好收支儲蓄管理就相當重要,可說是所有理財規劃的第一個步驟。當儲蓄到一個金額時,就要開始規劃投資理財,但是也要注意理財的風險,及預留3個月的生活開支金額當成緊急預備金。

之後當開始要面臨結婚與置產時,此時就必須有良好購屋與置產規劃,尤其是需要用到信用及房屋貸款時,就須考慮到每月的繳款金額能力,及子女未來的教育基金,由於金額相當的可觀,因此就必須全方位的從每月收入與支出狀況善加規劃,做好全方位的資產配置。此時,由於家中有貸款必須繳交,因此家中收入來源者的人身風險規劃就相當重要,因此保險規劃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等到子女逐漸成長,同時不再有大筆的重要支出需要支付時,此時就需要開始有節稅與退休養老的規劃,甚至相關的信託規劃等。

人生理財規劃的範圍將依階段的不同而不同規劃,但總來說大致可結論為:投資理財、風險管理、資產配置、節稅規劃、退休養老及信託規劃。

將工作儲蓄 變成理財工具

在工作時期,工作收入為總收入的主要來源,亦是決定該階段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一般大眾應該盡量想辦法以提升工作的收入,同時減少工作時期的生活支出,逐漸的提升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另外,亦須做好準備預防工作時期發生失業與失能的風險。

在退休時期,理財的收入將是總收入的主要來源,亦是決定生命尊嚴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一般大眾除想辦法以提升理財收入外,亦須減少理財的支出,盡量將支出減少到只剩生活支出。由於醫療及生產的進步,大部分的人都能享受到延長壽命的福祉,不過也使得理財收入的問題格外地顯得具時代的重要性。

事實上,決定退休時的理財收入多寡的主要根源還是工作時期的儲蓄,因此為了增加能存下來的錢,應該變成收入減儲蓄等於支出,將工作收入先存下想儲蓄的金額,然後再用剩下的數額來做支出的預算額度,等於是強迫先儲蓄再消費。同時將工作儲蓄逐漸轉化為理財工具,依據不同的年齡層,規劃不同的理財計畫,實際投入理財生涯規劃,如此退休時才能有無憂與有尊嚴的生活。

所謂的工作收入指的是利用人力資源所創造的固定的薪資與非固定的工作獎金等,一般大眾就必須盡量提高工作的效能進而增加收入,當然也必須堤防失業或是失能的風險。在失業風險方面就必須多自我充實,提高工作的附加價值或是增加其他工作的技能。而失能的風險就可靠保險來補足。

儲蓄是人生理財規劃中最重要的起點,如何將工作收入做良好的配置,而使每月有儲蓄是狠重要的課題。

在有工作時,一般大眾必須先扣除儲蓄後,其餘才是生活的支出,在有工作的期間,期工作儲蓄應該是正數,倘若出現負數則必須討論其原因,開源節流以滿足必要的儲蓄,甚至增加儲蓄額,以備未來退休所需消耗的儲蓄金額。

從生活支出面來說,應養成精打細算與量入為出的習慣,瞭解到在精神上恬淡、寬宏、捨得滿足於需要,及對物資的節制與生活的簡樸,節制於想要,如此就成為最富足的人。

做一個好的財務規劃,一般大眾總會有關心的人、擔心的事與期望的投資報酬率,但事實上,只要注意所過的規劃與工具是否(1)具有安全保本的效果、(2)讓資產處於低風險狀態、(3)具有高變現性、(4)在稅賦上能享受優惠、(5)能有專家代為管理,尤其須具備職業道德與誠信的專家、(6)能保障不可抗力的風險、(7)符合政府法令規定的金融商品(非地下保單)。

如此所做出來的財務規劃,才能真的讓資產在穩定中成長,抵抗不論是否來自人為、非人為、可抗力或是不可抗力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