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謝柏宏】

2007.08.27 03:49 am
 







 
三陽機車第二事業群副總經理劉武雄。
攝影:記者林建榮


劉武雄:

越南在1986年第一次頒布外資法,三陽集團在1989年就前往越南投資。越南改革開放初期,政策推動很坎坷,因為美國直到1992年才解除禁運,在這之前任何國家的航空器,只要有任何一項零件是美國製造,都不能進入越南。


正當越南百廢待舉,三陽集團在越南先在1992年取得摩托車投資執照,接著又陸續取得水泥廠,及銀行的投資執照。


越南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改革開放起,從1990年到1997年,當時越南開放的法令還不健全,台商早期到越南主要仍以「跑單幫」的小貿易商居多,中大型企業僅有味丹企業,及國民黨黨營的中央投資開發公司。


第二時期從1997年到2005年,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對越南的衝擊並不大,不過這是因為越南市場開發晚,再加上當時越南政府應變速度也不錯。


第三時期是從2006年迄今,越南和國際的關係更加提升,2006 年11月越亞太經合會(APEC)在越南舉行,再加上今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大幅提升越南的國際地位。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我覺得越南投資環境有幾項問題,第一是政治穩定,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國家,越南的政治相對較穩定。


第二是設廠基本條例,從三陽的角度來看,越南至今已有8,000萬人口,目前70%以上人口在35歲以下,這意謂著越南有5,500萬名潛在的消費人口。


第三是越南經濟發展模式,越南人勤奮、用功,他們很努力去學習賺錢,這和30年前的台灣人很像,三陽過去剛進入越南設廠時,每年只生產20萬台以上的機車,現在每年可生產200萬台以上。


第四是生產環境,早期台商在越南投資時,土地、勞動及政府政策都給了台商相當大的鼓勵,即使現在越南出現罷工問題,但是我們相信越南政府會很快解決。


台商在越南投資,若要選擇大型基礎建設為重點,動作要更積極,本透過經濟援助(ODA)在當地發展地鐵等公共設施,腳步非常快,未來必須擔心日本人在當地已搶先在基礎建設領域建立好規格,日本因為和中國關係不太好,為分散投資風險,因此除了中國以外才,積極選擇越南為重心。


越南地下經濟蓬勃,實際的經濟實力比表面上看來更強,越僑每年由國外匯進越南的金額高達40億美元。


我不認為越南未來有機會取代中國的地位,但是越南在中南半島的地理位置,絕對有其一定的角色及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