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7.11.27

【工商小社論】



     主計處上周公布第三季國內經濟(GDP)成長率高達六.九二%,由於和一般民眾的感受相差甚遠,頗令外界驚訝。其實數字本身是中性的,真正要探討的是其內涵。


     近來官方公布的數字和人民感受大相逕庭者,不僅於此,只是這次引起的震憾比較大。例如每月公布的失業率,大致呈現連續小幅下降趨勢,這與我們感覺左鄰右舍或是親朋好友就業狀況很不吻合。有人推估,因為失業率的調查,只問受訪者有沒有工作,並不涉及在那裡工作,因此許多到對岸工作的人,仍屬於調查對象。


     再如這次的GDP成長率亦然,其中出口進口這個項目貢獻度最高。原因是「海外生產國內押匯」的三角貿易中,從台灣轉開信用狀至大陸,所多出的金額都算GDP的成長。只是這部分的獲利,只有在大陸設廠的廠商賺到,並未惠及國內的大眾。


     由此觀之,依過去慣例統計得到的結果,的確反映了相當實情,尤其今年以來大陸每季的GDP成長,都在十%以上,使得台灣海外生產也隨之水漲船高。因此數字本身並沒有錯,但其組成因素已有很大的改變,卻沒有人去搞清楚,反而各說各話,甚至變成選舉的口水話題。


     雖然反對黨不必視此為選舉數字,但執政黨也不必藉此誇耀,兩方面都應虛心找到可讓人民信服的真正原因,並對症下藥,尋求解決之道,才是獲取選票的積極做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基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